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致以誠摯的問候。中國中鐵國際集團徐子龍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16年來,徐子龍遠離親人、克服孤獨,戰勝疾病和戰亂的威脅,在遙遠陌生的國度,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和足跡,帶著初心,勇敢地站在海外項目的工地上,為中國建筑企業外經事業做出了真真切切的貢獻。
【人物特寫】
40歲的徐子龍在海外一線從事外經工作16年,其中13個年頭在非洲尼日利亞。
初見徐子龍,第一印象,皮膚特別黑,黑得和非洲人差不多,一身藍色工裝,頭戴紅色安全帽,鬢角的頭發因為太長,被眼鏡腿壓得向兩邊翹著,看上去有點“土”,這與我想象中西服革履、觥籌交錯的外經人員形象大相徑庭。
后來,聽了他的故事,我在心里一點點勾勒出作為國際工程的外經人員本來的樣子。
●不服輸的國際工程人
2004年,英語專業畢業的徐子龍被派往中鐵國際尼日利亞公司工作。說是子公司,其實在將近3、4年間,阿布賈辦事處也只有徐子龍一個人和一名外聘的當地司機,其他同事都在幾百公里外的現場。
在阿布賈,每天一個人工作,一個人生活,靠一部座機與外部聯系,不要說網絡,連通電也不能時刻保證,出差在外,如果有什么意外,根本沒辦法和外界取得聯系。這樣艱苦、孤獨又危險的環境,并沒嚇到這個畢業不到一年的年輕人,倒是有些境況“刺激”到了他。
由于當時公司在尼業務處于“試水”階段,在尼項目少,又沒什么影響力,每次外出辦事,總是不被重視,還經常被問,“中國人?是中土,還是中地?”
徐子龍咽不下這口氣,為什么當地人不了解、不熟悉中國中鐵?他下決心一定要做點什么。
除了做好項目的后勤保障,徐子龍開始每天往返于尼日利亞移民局、稅務局、勞工部、工會、機場和港口等與公司業務有關的政府部門,主動和辦事官員建立聯系,及時收集新出臺的政策,逢人就宣傳中國中鐵,久而久之“混了個臉熟”。
但“臉熟”以后,辦事效率還是低,不是找不到人,就是來來回回反復準備資料,徐子龍想“要做到事半功倍,還是得有章法”,于是,他把每個程序和注意事項都記下來,結合當地政策和國際慣例整理了一整套應對尼日利亞各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流程,這像一部 “寶典”,使辦理業務變得心應手,不僅被后來到尼開展業務的中資企業廣泛借鑒和推廣,至今也仍是尼日利亞公司的工作指南。
要打翻身仗,就得有項目。捋順關系后,徐子龍把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放在了市場開發。為考察項目,他開著一輛二手車,鉆進過60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差點迷了路;不小心誤入土匪包圍圈,死里逃生;遭遇車禍,車子險些翻下深溝,就這樣,不服輸的徐子龍硬是用3個月時間,歷經近10萬公里,把尼日利亞36個州跑了個遍,掌握了各地基建資料,形成以南部市場為重點的開發思路和工作目標。2008年,尼日利亞公司先后中標了科吉體育場、阿洛瑪公路、依切克公路、依古梅公路等項目,合同額達到4500萬美元,創尼日利亞公司新簽合同額歷史新記錄。同時以在建項目為依托,大力實施滾動開發,在2009年至2016年期間共中標21個項目,合同額約2億美元。
終于,在徐子龍和他所帶領的國際工程人共同努力下,當地人不僅對中國中鐵的品牌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了解,也認識了這個來非洲做工程的小伙子,徐子龍。
后來,聽了他的故事,我在心里一點點勾勒出作為國際工程的外經人員本來的樣子。
●能吃苦的國際工程人
項目沒有周六日,項目也沒有春節,為了不影響項目工期,徐子龍曾主動申請37個月不回國休假,守在項目上,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出差在外午餐最常吃的是玉米,能吃飽,還相對衛生。
徐子龍說,吃差點,多干點活,不算什么,最怕一個人生病。
4月的尼日利亞正值旱季,白天烈日炙烤著紅褐色的土地,反射著刺眼的光,逼得人瞇起眼睛,熱氣在空氣中蒸騰,天地仿佛沒有墻壁的桑拿房,找不到出口,令人窒息。徐子龍坐在溫度高達40度以上的翻斗車里,襯衫早被汗浸透了,貼在身上。
今天他跟著設備車把物資從拉各斯一直送到1000多公里外的北部工地。為減少成本,也確保設備物資的安全,徐子龍從來都是和物資共乘一輛車,翻斗車和吊車都坐過,為防范風險,確保安全,路上他從不敢吃餐館的食物,那可能會讓人一病不起,渴了就喝點水,餓了就吃自己帶的餅干充饑,晚上就在駕駛室里坐著睡一晚。
這一趟下來,走了兩天,徐子龍臉和胳膊暴露在外的皮膚曬得紅腫脫皮,他開玩笑說,從那以后就沒白過來。
押送完車輛返回阿布賈后,徐子龍覺得渾身肌肉酸疼,“也是,坐了兩天的翻斗車能不疼嗎”,他沒當回事,就睡下了。夜里徐子龍突然出了很多汗,一陣陣打寒顫,他心想“糟了!再怎么怕生病,還是病了!”,可是辦事處只有他一個人,想起也起不來,就這么蜷縮在床上,等著天一點點亮。清晨,當地司機發現了生病的徐子龍,送到醫院,被診斷為瘧疾,高燒40度,幸虧及時治療才脫離危險。對這段經歷,徐子龍認為是國際工程人在海外工作的常態,之前他從未和人提起過。
●守誠信的國際工程人
2018年5月,徐子龍緊急轉戰烏克蘭光伏項目部任項目經理。在全新的市場贏得新業主的信任,只有拿工程質量說話。
光伏項目施工難度不大,但工期短,工序復雜,一環套一環。為了跟進項目,徐子龍選擇了最“笨”的方法,他每天堅持6個小時,來回12公里的徒步巡場,130公頃的施工面積,高峰時期500多個工人同時作業,徐子龍一塊太陽能板、一塊太陽能板地檢查,每顆螺絲釘,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數。他說“我差不多每天有6個小時是在項目上來回走,作為項目經理,在辦公室保證不了施工質量和進度,那是失職?!?/span>
環境變化成了項目施工最大的“攔路虎”,常駐非洲的徐子龍沒經歷過冰雪天施工。雪落在鋼筋上就化成水,手套一抓就濕透了,比不戴手套去抓冰冷的鋼筋還冷,手馬上就凍得僵硬,抓不住東西,只能在旁邊支個火盆兒,干一會兒活,烤烤火,緩過來,接著干活,周而復始;冷還能扛,就怕工地被積雪沖變成泥坑,車是進不去的,工人們抬著四五十斤的鋼結構,一腳陷進泥雪里,拔都拔不起來。眼看工期就要被耽誤,徐子龍秉持一個原則,保住工程質量和工期,就是守住誠信,他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馬上帶領技術人員反復查看現場,查找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各類事故隱患,及時清除施工現場的積水、積雪,在采取有效的防凍、防滑措施后,解決了雪天施工的難題。
最終,工程項目在6個月內,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了,不僅扭轉了項目預虧的局面,還創造了多項第一:代表中國企業打下了整個項目的第一根鋼樁;成功完成了全線第一臺逆變器試發電;一次性全部通過并網實驗;第一個完成工程移交,順利實現了半年完工的目標,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良好形象。贏得了業主、總包、監理對中鐵國際川鐵國際公司項目團隊的信任,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們施工方法最合理、工程進度最快、質量最優。徐子龍本人也被業主授予特別貢獻獎。
項目投產后,中鐵國際施工的光伏項目每年2.9億千瓦時的綠色能源可滿足14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并可減少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光伏電站不僅給當地帶來清潔能源和新的就業機會,還優化了烏克蘭電力系統布局,緩解了當地冶金、采礦、鋼鐵等大型企業的用電緊張狀況。
●有遺憾的國際工程人
還有1周就要回國休假了,參加工作就一直在非洲,快10年了還從沒帶父母出去轉轉呢,這次徐子龍提前訂好了回國的機票,做好攻略要帶父母和弟弟出去旅游。
凌晨2點,急促的電話鈴格外刺耳,徐子龍心里一緊“這個時候來電話,不會是項目上有什么事吧?”
電話那頭是母親虛弱的哭泣聲,徐子龍的父親遭遇意外離世了。人在極度悲傷的時候,往往哭不出來,徐子龍感到胃里一陣絞痛、惡心。23個小時的飛機,徐子龍1分鐘也沒有合眼,眼睛瞪得通紅,他回想著父親的音容相貌,悔恨自己沒能早點回家,也擔心母親和弟弟,不知道家里現在什么狀況。
后來徐子龍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每當聽到這句話,對他來說都像是一種責備,都是一種切膚之痛。
料理完父親的后事,兩個月后徐子龍又返回了尼日利亞,我問他,“你沒想過干脆不去非洲了?”徐子龍說,“想過。我想去把工作交接了,就回來。但是回到項目上,總感覺我是屬于這里的,就這么離開了,心里有些不甘,而且這里離不開我,我不能撇手就不管,也就又留下了?!?/span>
【結語】
原來這才是國際工程人最真實的樣子,志在全球,行在海外,不服輸,肯吃苦,守誠信,也有遺憾。
其實所謂擔當,不過是普通人在困難中選擇了一以貫之,所謂責任,不過是普通人在負重中選擇務實進取。
徐子龍,一位普通的國際工程人。